西安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

西安景点

[切换城市]
西安站> 西安旅游> 西安旅游景点> 半坡博物馆

半坡博物馆

别名:西安半坡遗址、西安半坡博物馆

等级:4A

景点类别:古迹遗址/博物馆/摄影/历史文化/文物博览

半坡博物馆有什么好玩

我们收集了地面方形房屋,祭祀遗址,袋状窖穴等63处值得游玩的内景信息;

地面方形房屋

定居于平川的人们,对旧石器时代的祖先所栖身的山洞似乎还难以忘怀。半坡人掘坑为室,在地面上架起屋顶,好保留着浓厚的穴居遗俗。他们也建立起了地面上的房屋。“木骨敷泥”是筑墙的技术,点火烘烤是加固和防潮的法宝。这座地面方形房屋的房基上有12根大柱,整齐地排成三列,由此推之屋顶的形式可能于今天常见的两面坡屋顶相似。支撑墙体的大柱之间密密地插列着板柱柱体经绳索缠结之后,两面再涂以草泥土,形成墙壁。房屋的地基处理,是先在地上铺列一层木板,其上涂抹草泥土,再经火烤,形成光滑坚硬的地面。

祭祀遗址

2002年-2005年,在为新的遗址保护大厅作墙基考古清理的时候,意外地发现了这些祭祀活动的遗迹。新发现告诉我们:半坡时期的人们曾用立石、烧火和掩埋象征性的陶器等方式进行祭祀,而且在祭祀遗迹的分布区还发现了几座墓葬。燃起篝火是否在敬拜苍天,感谢阳光和雨水?埋下劳动果实或许为献祭大地,祈望丰产和平安? 自新石器时期起,祭天礼地的祭祀习俗已经出现在半坡,也出现在各地。

袋状窖穴

储藏物品的窖穴共发现200多个,其中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窖穴较多。这些窖穴多数散布在房屋周围,室内少有发现,说明氏族的生产生活资料是公有的。这是一个保存较好的、具有典型的意义袋状窖穴。这个袋状窖穴系储存着谷物的窖穴。穴壁用细腻的黄土涂抹过。穴底有一圈小浅槽,小槽的用途不明。窖穴的底部直径为1.68米,发掘时窖内堆积有谷物的朽壳,厚0.18米。

文化层

人类居住或固定活动的地点,通常会在天然“生土”上堆积起“熟土层”,称作“文化层”,其中夹杂有人类的生活遗留物和活动痕迹。如果未经扰乱,年代晚的层位总是叠压在年代早的层位之上。考古发掘遵循这一规律,按地层构造自晚而早作有序揭露。依据发掘材料进行研究。便可重现遗址的历史。半坡遗址的文化层包含着四个阶段人们生活遗留物的堆积。

田园牧歌

在母系氏族社会,人们“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”,围绕着女性,构成了相互间的血亲关系。在半坡这个地方,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围绕着女性展开的。在这个尚未形成阶级划分、无等级差别的原始公有制社会中,人们“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”。尽管物质相对匮乏,但却呈现出一幅农业社会初期人人平等、安定和谐的生活景象。

半坡人的居所

截至到目前,半坡遗址已发现房屋遗迹46座,分圆形和方形两种,其中圆形的居多。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,也有少量地面建筑。圆形房屋面积为12 - 30平方米;方形房屋面积一般为12 - 40平方米。出土的中心“大房子”,面积约160平方米,是当时公共聚会场所,或是氏族首领的居室。

陶窑遗迹

在半坡遗址发掘区里,还有一处是半坡聚落的制陶作坊,位于居住区以东。共发现六座陶窑,有横穴窑、竖穴窑两种形式。这是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横穴窑。它由火膛、火道、窑室、窑箅所组成,顶部已不存。估计每次烧成器物的数量为大型器 1 - 2件,小型器 4 - 10件。

大围沟

大围沟是当时的大型聚落普遍采用的维护设施。半坡聚落的这条大围沟口部宽6 - 8米,底部宽1 - 3米,深5 - 6米。沟口沿靠近居住区的内边,曾比外边高出1米。经钻探得知,围沟的周长约500米。据粗略估计,它的修建需要挖掘近10万立方米的土方。

彩陶

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。半坡彩陶既精美又别致。其纹饰可分为动植物形、几何形与人面形图案三种。在这里,游动的鱼、奔跑的鹿等等,无不凝炼鲜活,形神兼备。而各种几何纹样亦是层出不穷,花样翻新。半坡彩陶堪称充满了人文精神内涵的原始艺术精品。

居所遗址

远古时代先民们的住所种类,大体可分为穴居、巢居、风篱、帐篷、土木建筑、窑洞、栏杆建筑等形式。不同的地区、不同的风土人情、不同的气候条件等表现各异。然而,根据发掘出土的西安半坡遗址分析,这里的先民们,已经发展到了大致与土木建筑相当的居所了。

工具制作

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,生产工具占了很大比重。半坡人因地制宜,物尽其用,巧妙而娴熟地利用石、骨、木、竹等各种天然材料制作工具。这些简单的材料,被制作成器物,打磨出刃口,磨削出尖峰,刻制出倒钩,安装上把柄,成为人们生产的利器与生活的用具。

心灵神韵

爱美之心,不仅人皆有之,而且自古有之。远古时代,半坡人在创造着物质文明的同时,也在谱写着以原始艺术为表征的人类早期精神文明。透过浸泡半坡先民心血的装饰品、雕塑,特别是流光溢彩的彩陶,是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宗们神思飞扬的精神世界。

半地下室方形房屋

这座房屋被发现时,仍保持被焚毁时的状态。最上层的堆积中,约有20根被碳化了的屋椽,有四周向中央倒置,显示了屋顶可能是一种“四角攒尖顶”的形状。屋内居住面的西部是一个高于东部0.1米的平台,有可能是最早的“炕”,也叫“土床”。

瓮棺群

半坡遗址中发现82座瓮棺,每座瓮棺内葬一名婴幼儿。多数瓮棺分布在居住区的近旁,有些成群分布,其余的零星分布在居住区的各部分。作为棺盖的陶盆和陶钵底部往往凿有小孔。有的陶盆内壁绘有人面鱼纹或鹿纹,有的陶钵口沿上有刻划符号。

居所

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住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,而且在衣食住行中,住所是较早的,有些民族的先民可以没有衣服,但是不能没有居所,因为居所不仅是人们休息之所,也是繁衍、集会的场所。可见住所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的重要作用。

二次葬

这是相邻两座墓葬。南边是一座未成年人墓葬,里面发现了三个头骨,面向东。根据出土的零散骨骼,推断为二次葬。在已知的半坡墓葬中,未成年人的二次葬,是一种独特的葬式。北边是一座成年人仰身直肢葬,因受后期破坏,头骨已不存。

石类工具

石器从“打制”演进为“磨制”,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划分的重要标志。半坡遗址出土的石质工具,磨制细腻、锋刃锐利、种类繁多、功能齐备,体现出专门化与多样化之特点。其中,精心磨制的石斧、石锛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工具。

骨角类工具

因动物的骨、角、牙、壳等质地坚硬,且易保存,故原始先民往往把食余的动物遗骸制成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。半坡遗址出土了许多骨制工具,包括骨刀、骨锥、骨鱼叉、骨鱼钩等,还有用兽角制成的角锥和蚌壳制成的蚌刀等。

半坡人

从体质人类学分析,半坡人属于蒙古人种(即黄种人),其体质特征多数与现代华南人一致,少数与现代华北人接近。在容貌、身高、脑容量等方面,均与现代人无甚差别。因生存条件相对恶略,其寿命大都在三、四十岁左右。

饲养与采集

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,人类逐渐认识到一些野生动物可以驯化和饲养,从此,猪、狗、羊、鸡等动物,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半坡人是较早饲养家畜的先民之一。采集仍是半坡人经常从事的一项生产活动。

详细地址
  • 西安市半坡路155号(西安东郊)
  • 西安-灞桥
  • 029-83512807
相关推荐
相关专题
查看更多>

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(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(1078189145@qq.com)),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;2、本文内容、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,仅代表本站观点,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,仅做参考,勿引用做其他用途,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。3、本文排序、排版、内容组成、设计的知识产权(版权)为城帮网city12580.com所有;转载、引用本文数据内容、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“城帮网”,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。全文转发或抓取、抄袭本文内容,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。